针对目前大众减肥领域存在的诸多误区,多位重量级专家日前呼吁大力普及科学减肥知识,认为营养代餐可作为特定人群进行科学减肥的优选方式。
专家们在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7月20日于成都举行的国民体重管理与营养健康论坛上指出,现在流行的一些减肥知识不够科学,有的甚至有失偏颇,造成减肥误区,严重损害减肥者的身体健康,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文周、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副司长张志强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著名营养健康产业专家与来自四川大学食品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权威营养专家一起,共同探讨国民体重管理与营养健康话题。
刚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
张志强副司长在论坛上指出,这次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15项行动,其中包括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给出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 kg/㎡;成人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可以说体重与营养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个人和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今年是全面贯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非常关键的一年,吃动平衡行动成为《国民营养计划》六大行动之一。个人和家庭层面,参照居民膳食指南科学饮食,减少能量摄入;在社会层面,推动落实“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动;政府层面,全面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目前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
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表示,肥胖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肺部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胆囊疾病、特发性颅内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诸多疾病都与之相关。肥胖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所以体重管理也要从控制日常的饮食做起,从少吃“一两口”做起,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减肥也必须从吃做起,一口一口减。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李云教授介绍,营养代餐就是用营养代餐食品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食物,以实现降低热量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不过目前市场上许多代餐减肥食品,普遍存在饱腹感差、营养不全、味道单一、难以长期食用等缺点。
“理想的代餐减肥食品应当是安全、有效、长效饱腹、风味多样、营养全面均衡的。”李云教授介绍,好的营养代餐产品应当含人体每日所需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具有高膳食纤维、高优质蛋白、高矿物质、高维生素、低脂低能等特点。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尹宗宁教授从缓释技术角度分析营养代餐的科学性。她介绍,缓释技术在营养代餐产品中的使用,可以使其延长产品在胃中的停留时间,提供了长时间的胃部充盈感,并且使营养物质可以缓慢释放,长时间的使大脑收到“饱感”信号。
而目前市面上简单把控糖作为口号,不知道其本来含义是缓释碳水,对血糖的影响小的意思。有很多号称控糖的产品本身自己就没有做过临床试验,这样是很不科学会规范的。
知名营养配餐专家、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于仁文分享了从营养饮食角度,如何保持健康体态。他强调,健康减重的膳食原则有四点:食物多样、营养均衡、严格控制热量摄入有较高的饱腹感、高密度营养。日常减肥可以从饮食上改善:在控制饮食中总热量的前提下,适量减少脂肪的摄入,每天的菜肴多吃清炒或凉拌的;不吃煎炸食品和肥嫩多脂的肉类;少吃沙拉和冰淇淋;每天或隔天可以吃50克的红色瘦肉;在一个阶段中,主食可以用杂粮和薯类代替;每天要最少吃一斤到一斤半的蔬菜、半斤水果、一百克左右的菌藻类食物、50克左右的豆制品;适量用无糖豆浆、低脂牛奶、无糖酸奶代替碳酸饮料、瓶装茶等甜饮料。此外,每天要有足够的运动,这是减肥的关键所在。
心注易享纤-拥有多种缓释碳水原料,并且都是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发表文献对血糖影响小并且能控糖的产品。以其营养考虑全面,餐单设计合理而占有优势。夏季也正是好减重的好时机,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自己的体重,让自己“轻松一夏”。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